【31】 由于嘉靖江南倭患严重,需要派督抚总揽抗倭事宜,整个过程中派过多人,其间为巡抚者十人,有彭黯、屠大山、赵忻、翁大立等,但无一不得罪去者 ,【32】其中最为重要也最为成功的督抚是胡宗宪。
从秦政的任刑法(此处之任是专任的意思)到董仲舒提出任德不任刑(此处之任是主任的意思),汉武帝采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的建议,秦汉间在国家意识形态上实现了从法家的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到儒家的任德不任刑或德主刑辅的一次重大转型。于是孟子所谓性善被归于天命之性,其他诸说都被归于气质之性,而性与情的区分则被认为性是心之体,情是心之用,故云心统性情。
(《荀子·性恶》)可见,荀子的性恶论主要是为与圣王,贵礼义或立君上,明礼义作论证的。董仲舒所说的人有贪、仁之性和性善情恶,也属于他以中民论性的一部分内容,即:中民之性是有善有恶,有贪有仁,人之身是被天施以阴阳两个方面,因为阳总是处于主导的方面,所以任德不任刑或德主刑辅也仍适用于性善情恶。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汉书·董仲舒传》)依此说,董仲舒的性情论又可概括为性为质朴,情有贪欲。董仲舒的人性论对后世的人性论思想产生了重要的、深远的影响,尤其是性三品说在由汉至唐乃至宋初的人性论史上占有主流地位。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由此可知,董仲舒的人性论是与其论证君权之出于天意和王者教化民众的必要性联系在一起的。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能理解治国必先齐其家。
李二曲《四书反身录?大学》解曰:父母云者,视民如子,生之养之,所好如己之欲,务思所以聚之。孔颖达疏:此一节覆明前经治国齐家之事。不仁德的人则是以自身的生命、人格、尊严为手段,以发财赚钱为目的,为富不仁,挥霍享受,遭人侧目。所操者约,而所及者广,此平天下之要道也。
此《记》之意,其所施教命,唯能念德而自新也。言君子有执结持矩法之道,动而无失,以此加物,物皆从之也。
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故治国在齐其家。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孔颖达疏:‘生财有大道者,此一经明人君当先行仁义,爱省国用,以丰足财物。《朱子语类》卷十六《大学三》:老老兴孝,长长兴弟,恤孤不倍,这三句是说上行下效底道理。
子夏曰:敢问《诗》云‘凯弟君子,民之父母,何如斯可谓民之父母矣?孔子曰:夫民之父母乎。使君子不以‘父母自居,外视其赤子,则小民又岂如赤子相依,乐从夫‘父母?故词若褒美而意实劝戒。君子无所不用其极,日新其德。又说: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
内在的道德修养必然反映到外在的身体上来,也就是《易传·文言》所说的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论语·述而》的君子坦荡荡。《孝经·开宗明义章》引孔子的话说: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非至德,其孰能如此乎?可见,孔子认为为政者要具备乐而毋荒,有礼而亲,庄威而安,孝慈而敬的德行,使老百姓感到天子或国君有父之尊母之亲,既能够感受到父亲般的尊严,又有母亲般的亲切,这样才可以做民众的父母。另外,《朱子语类》卷六十二《中庸一》解释《中庸》第一章,区分戒惧和慎独:‘戒惧一节,当分为两事:‘戒惧不睹,恐惧不闻,如言‘听于无声,视于无形,是防之于未然,以全其体。
国君子治国要重视发展生产,节省用度,藏富于民。卫人美武公之德,而以绿竹始生之美盛,兴其学问自修之进益也。‘是以二字,是结上文,犹言君子为是之故,所以有絜矩之道。如前郑玄所说‘絜矩之道,善持其所有,以恕于人。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君子慎独,则其于善也,亦无所不至。
‘生之者众者,谓为农桑多也。进入 韩星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大学 君子 。
你先得斋戒静心,再洗剂心灵,清扫精神。人本有明德而为利欲污染,就像身体本来纯洁而为尘垢污染。
朱熹《集注》:盘,沐浴之盘也。子夏曰:五至既得而闻之矣,敢问何谓三无?孔子曰:无声之乐,无体之礼,无服之丧,此之谓三无。
魏源《大学古本发微》评曰:曾子‘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皆自独知中见之。独知中之森严如此,而润身之德,广胖之乐,皆从此出。故曰‘君子无所不用其极,极即至善之云也,用其极者,求其止于是而己矣。并举德润身,心广体胖来说明以有内见于外,必须精诚其意,在内心不可虚也,君子内心诚实,内外一致,就是诚意。
惟恐一事失宜,一民失所,因心出治,至诚恻怛。这是对《集注》的深化。
五、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 《大学》云: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郑玄注:言民化君行也。
小人独自一人的时候,常常干出不好的事情来。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
故必因其已新而日日新之又日新之,使其存养省察之功,无少间断,则明德常明,而不复为利欲之昏。‘用之者舒者,谓君上缓于营造费用也。仁君与良民、暴君与刁民是相应相成。可见,朱熹脱离了孔颖达回归历史语境的诠释理路,而从君子个人道德修养去旧自新、新民,止于至善的理路来诠释。
朱熹认为前一个慎独是要君子能自慊,察于隐微之间,好善恶恶,真实完满。《论语?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
道,谓居其位而修己治人之术。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
郑玄注:絜,犹结也,挈也。这也就是孔子说的君民者,子以爱之,则民亲之。
© 1996 - 2019 用之不竭网 版权所有联系我们
地址:艺苑村